碧海藍天之間,一條長13公里的“海上公路”寫出“驚人一筆”:西側,塔吊林立的欽州石化產業園生機勃發,蔚為大觀;東側,素有“海上大熊貓”美譽的中華白海豚在澄澈的海水中逐浪嬉戲,美不勝收。“讓大工業與白海豚同在”,不僅是欽州向海圖強、開放發展的生動實踐,更是新時代中國海洋生態治理的壯美答卷。
風光旖旎的孔雀灣。
今年恰逢“兩山”理念提出二十周年,時間記錄下奮斗者的足跡。
9月9日,在青島舉行的2025海洋合作發展論壇公布首屆聯合國“海洋十年”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大賽獲獎名單。欽州孔雀灣生態修復項目從全球眾多參評案例中脫穎而出,榮獲“海洋十年”生態保護修復大賽獎。
無獨有偶。三個月前,6月9日,2025年聯合國海洋大會官方邊會上,欽州犀麗灣生態保護修復案例入選全球“藍色伙伴關系”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優秀案例,系廣西唯一入選案例。
去年5月,在全球海洋空間規劃2030計劃暨西太地區海洋空間規劃實施研討會上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將“UN21示范區”金字牌匾授予欽州。這是全國首個獲此殊榮的城市。
“欽州方案”,何以屢獲世界贊譽?
“欽州答卷”,蘊含著怎樣的“成功密碼”?
嬗變——
點“傷”成“珠”的生態奇跡
二十年前,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起步時,中華白海豚棲息的欽州灣海域三娘灣—大風江一帶曾被規劃為造船工業區。著名生物學家、北京大學教授潘文石疾呼:“欽州灣海域白海豚是當今地球上最后和最有希望的種群!”
抉擇關頭,欽州以壯士斷腕的魄力,于2009年修建三墩公路,硬是在碧海藍天間劃出一條生態紅線:西邊著力發展臨港大工業,東邊留給白海豚繁衍生息。如今,三娘灣海域白海豚種群從不足100頭增長至現在的超300頭,欽州港工業總產值增長了數倍。
一條路,保護一片海;一片海,滋養一座城。
“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、魚翔淺底的景象。”欽州市委、市人民政府始終把海灣治理擺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位置,把解決突出水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,把打好碧水保衛戰列為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點之一,以“功成不必在我、功成必定有我”的責任擔當,一張藍圖繪到底。
金秋時節的犀麗灣,游客絡繹不絕。68歲的居民林曉踩著柔軟細沙感嘆不已:“真的沒想到,幾年前,這里還是垃圾成堆的爛泥灣。”
曾幾何時,犀麗灣受風暴潮侵蝕嚴重,灘面最大侵蝕深度超2米,海岸線后退逾10米。違規搭建,垃圾成堆,白海豚蹤跡日漸稀少。
面對“開發與保護并重”的必答題,2019年,在自治區海洋局的指導下,欽州全面啟動犀麗灣生態修復工程,摒棄“頭痛醫頭”,項目依托中央財政并引入社會資本標本兼治:拆除違規建筑,清理垃圾底泥;修復沙灘,重建植被;劃定生態區,投放人工礁體。2022年,創新構建“立體防護網”,修建拋石沙壩,形成“沙灘—護坡—防護林”綜合體系,入選14個全球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優秀案例,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生態文明的“廣西智慧”。
正在推廣的欽州新型生態蠔排與水上設施。 市海洋局供圖
“修復的核心工程是在長達2.5公里的岸線上補沙約30萬立方米,平均向海拓寬沙灘50米至80米。”項目建設單位、廣西長航綠色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邵克晨介紹,補沙工程從根本上遏制了海浪侵蝕,并與馬尾松林、椰子樹、沙生植被構成穩固的防護帶,顯著提升了沙灘的親水性和生態承載力。
“精妙之處還有‘以海哺陸’的創舉。”長江南京航道工程局駐犀麗灣生態減災修復工程部經理劉禹說:“篩沙剩余的108萬立方米疏浚土,除滿足沙灘補沙需求,還用于填平74.6公頃工業用地,省下1700萬元成本。”
數字見證奇跡:項目共清理岸灘82.72公頃,修復沙灘2.52公里,沙生植被3.25公頃。近岸水質穩定達二類標準,沙質優良率提升至95%,海洋生物從37種增至89種。中華白海豚出現頻次提高3倍,犀麗灣榮膺國家AAA級景區。犀麗灣與三娘灣年接待游客290萬人次,創旅游收入24.82億元,當地老百姓的獲得感、幸福感如芝麻開花——節節高。“犀麗灣治理,證明生態修復能同時收獲‘顏值’與‘產值’。”自治區海洋局局長謝瑾瑜表示。
人類逐水而居,文明緣海而生。欽州以系統思維編織藍色夢想,用生態筆墨繪就發展畫卷,在人與海之間書寫新的時代故事。
蛻變——
藍灣重生的“中國方案”
欽州因海而生、向海而榮,擁有海岸線560多公里。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坐落于欽州市南部,是西部陸海新通道骨干工程——平陸運河工程實現江海聯運的關鍵節點。園區于2012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,是中外政府間合作建設的第三個國際園區,規劃面積55平方公里。孔雀灣紅樹林位于園區核心區域,是未來園區水網、綠網及交通網的核心,是園區的建設要點,也是紅樹林保護的難點。
20世紀80年代初,該區域海洋生態環境優良,生長著約120公頃的紅樹林。自80年代中期起,無序養殖、挖砂采石及灣區工業快速發展等多種因素,嚴重威脅孔雀灣紅樹林的生長及周邊海洋生態環境。
“壯士斷腕,刮骨療毒。”全市各級各有關部門背水一戰,堅持“陸海統籌、系統治理”,以“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”為核心,構建“規劃引領—多元投入—科技賦能—共治共享”的生態修復綜合治理體系,爭取資金3000多萬元,通過退養還濕恢復紅樹林90.12公頃,修復破碎岸線5.3公里,恢復海鳥棲息地生態1.47公頃,凈化海灣水質3.15公頃,統籌生產、生活、生態三大空間,實現“水清、岸綠、灘凈、灣美、島麗”的目標,實現廣西首宗紅樹林藍碳交易,推動生態價值向經濟社會價值轉化,為全球濱海城市生態修復提供“中國方案”。項目先后榮獲自治區建筑業綠色施工示范工程、自治區質量最高獎“真武閣”獎、廣西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、2024年自然資源部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、2025年廣西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。
紅樹林成為鳥兒的幸福家園。林 雪 攝
“推動藍灣重生,核心在系統思維,關鍵在陸海統籌。”市海洋局副局長韋重霄表示,欽州創新立體分層確權,破解發展困局。通過海域空間立體分層技術,解決石化產業園管廊與平陸運河工程重疊用海矛盾,節約海域資源30%。全市創新“部門聯合、陸海聯動”機制,通過“海上打、陸上查、市場管”,僅2024年以來查獲涉嫌非法捕撈漁船516艘,拆解罰沒漁船228艘。
“統籌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,讓存量與增量量質齊升。”欽州市林業局局長楊勁松表示,2020年至2025年8月,欽州新種植紅樹林450.48公頃;修復紅樹林1021.42公頃。全市紅樹林面積增長14.3%。
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,生態本身就是經濟,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。藍色海灣整治帶動中馬欽州產業園區每畝土地增值翻倍,2024年園區工業總產值超千億元。
蝶變——
向海圖強的“壯美答卷”
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,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沿著“兩山”理念的科學指引,欽州之變今非昔比,中國之美日新月異。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,“兩山”理念不僅深刻改變中國,也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球探索凝聚共識、指明路徑。一場大雨過后,犀麗灣海風習習、濤聲陣陣。抬眼望去,潮起潮落,“卷起千堆雪”,令人流連忘返。欽州用心用情做好“生態保護修復+文旅產業”這篇大文章,如今修復區一躍成為網紅濱海旅游度假區,榮膺第三批“廣西文化旅游打卡點”。隨著修復項目的完工,周邊的大環、烏雷村也從傳統小漁村蝶變為旅游村。
前來參觀欽州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的專家、學者絡繹不絕。
國際紅樹林中心2025年首期研討班學員參觀城市規劃沙盤。
“我們有兩個自然村,擁有5000多米海岸線,非常適宜發展‘趕海’沉浸式、互動式旅游業。退潮時到海邊挖螺,還有一個漂亮沙灘,綠水青山成了我們的幸福靠山。”欽南區犀牛腳鎮烏雷村村民鄺世新自豪地說。
“一滴水里見太陽。”而今,烏雷村民宿從最初的5家增至20多家,房間從20間擴至200間,帶動2000多名漁民吃上“生態旅游飯”。眾多游客從“看了就走”“玩了就溜”向“住了不想走”“來了還想來”,鄉親們喜出望外。今年“五一”長假,犀麗灣日均游客達5萬人,比岸線修復前增三倍。漁民黃永強在家門口開海鮮大排檔。“旺季日賺2000多元,比捕魚收入多多了。”他興奮地說。
“海闊憑豚躍,天高任鳥飛。”潘文石表示:“欽州模式打破了生態保護與工業發展對立的‘魔咒’。”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專家組給予高度評價:“這里為瀕危物種棲息地與重工業區共存提供了教科書級案例。”從風光旖旎的犀麗灣,到碧波蕩漾的孔雀灣,藍灣之變書寫時代華章,海灣勝景照見中國之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