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治生態與自然生態是發展的“一體兩面”。前者是干事創業的“軟環境”,后者是持續發展的“硬支撐”,二者共生共榮,缺一不可。守護好這“兩個生態”,關鍵在人,核心在作風。
干部作風是“兩個生態”的“試金石”。政治生態是否清朗,看干部能否守紀律、拒腐蝕;自然生態是否可持續,看干部能否棄短視、謀長遠。現實中,那些陷入腐敗泥潭的干部,往往也是生態保護的失職者——他們既會用權力尋租破壞政治生態,也會為“灰色利益”犧牲自然生態。這種“雙污染”現象深刻警示我們:作風上的“裂縫”,足以讓兩個生態同時失守。精準識別干部,既要考其才,更要察其德,把“帶病者”拒之門外,才能為“兩個生態”注入“清潔劑”。
選人用人導向是“兩個生態”的“導航儀”。若讓“混日子”的得勢、“務虛功”的上位,政治生態必生濁氣,自然生態難守底線;若給“實干者”舞臺、讓“擔當者”出彩,既能讓政治生態清風拂面,也能讓自然生態屏障堅固。無數案例證明:用對人,能激活一方治理效能,讓“綠色發展”從口號變為行動;選錯人,則可能形成“破窗效應”,讓兩個生態在短時間內遭受難以逆轉的損害。
考核機制的“剛性”決定“兩個生態”的“韌性”。將“兩個生態”成效與干部獎懲、升降硬掛鉤,既要讓干得好的“有甜頭”,也要讓干得差的“有痛感”,更要為敢闖敢試者“卸包袱”。當前,一些地方生態治理“雨過地皮濕”,根源就在于考核“軟約束”——生態指標淪為“附加分”,與干部關聯度不高。唯有讓考核指揮棒真正指向實效,才能打破“干與不干一個樣、干好干壞一個樣”的僵局。
“兩個生態”的培育非一日之功,作風建設更需久久為功。這要求我們既要有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境界,不搞急功近利的“形象工程”;也要有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擔當,以釘釘子精神抓細抓實。唯有以過硬作風為綱,在識人、用人、考核上精準發力,才能讓政治生態的“山清水秀”與自然生態的“天藍地綠”相互滋養、同頻共振,為高質量發展筑牢最堅實的根基——這既是發展的方法論,更是必須堅守的政治擔當。